凌晨三点,李律从看守所门口的台阶上慢慢走下,手里攥着那份刚刚签署完的取保候审决定书,身后的铁门重重关上,发出沉闷的回响。
这一夜,他辩护的当事人张某终于获得了自由,但事情远没有结束。
张某被控涉嫌非法经营罪。检察机关指控他通过网络销售未经许可的医疗器械,涉案金额近百万元。案发后,张某第一时间配合调查,但仍然被刑事拘留。家属焦急万分,连夜找到李律,希望能尽快争取到取保候审。
接手案件后,李律迅速开展工作。他仔细查阅案件材料,发现尽管涉案金额较高,但张某有固定居所、初犯偶犯、认罪悔罪态度良好,而且归案后积极协助查清案件事实,没有毁灭证据、串供或逃跑的现实可能。更重要的是,涉案医疗器械虽未经审批,但并未造成严重后果,也未涉及高危品种。
在提出取保候审申请时,李律紧紧围绕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第六十五条,强调张某符合“可以取保候审”的情形。他特别指出,如果继续羁押,不仅不利于后续赔偿和整改,反而可能造成家庭生活的严重困难,并影响后续案件的顺利处理。
但申请过程并不顺利。侦查机关一开始坚持认为,案件“数额巨大”,不宜变更强制措施。李律反复与办案人员沟通,逐条剖析案件具体情节,并通过家属补充提交了赔偿意向书、保证人材料和社会调查报告,论证张某具备较强的社会稳定性和再犯风险低的特征。期间,他还两次到看守所会见张某,指导其如何在讯问中稳定表达,避免因措辞失当引发新的不利推断。
最终,在强有力的法律论据和充分准备下,检察机关同意了变更措施的意见,法院也作出了准予取保候审的决定。
走出看守所的那一刻,张某一度以为自己已经“脱罪”,但李律清醒地提醒他:“取保候审只是暂时改变了你的羁押状态,案件还没有结束。后续每一步,仍然需要严谨对待。”
在刑事辩护中,取保候审既是一场法律与事实的较量,也是一种对程序公正的坚守。它不是简单的“救人”,而是依法依规,在合法空间内,最大限度保障当事人权益。许多当事人往往在获得自由的瞬间放松警惕,但经验丰富的辩护律师知道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
法律,不止关乎定罪与否,更关乎程序中的每一次尊重与保护。